2013年的盛夏,辽宁美术职业学院的校园里,一群年轻人正怀着复杂的心情准备告别。他们手中紧握的毕业证,不仅是四年学业的见证,更是一段特殊历史的注脚。这张证书上,“辽宁美术职业学院”的校名在阳光下闪耀,而他们不会想到,次年这所学校便将迎来更名升格的重大转折。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这些证书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纽带。
2014年5月26日,教育部的一纸公文彻底改写了这所学校的命运。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在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辽宁传媒学院的函》,原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正式撤销建制,转型为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辽宁传媒学院。这一更名背后,是学院从专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战略跨越,更标志着其办学定位的重大调整。
对于2013届毕业生而言,这场更名犹如平静湖面下的暗流。他们的毕业证上仍印着“辽宁美术职业学院”的旧称,而次年入学的学弟学妹们已手持“辽宁传媒学院”的新证。这种时间差造成的身份标识差异,让2013届校友在求职或继续深造时,需要反复解释母校的历史沿革。更有甚者,部分用人单位对校名变更产生误解,认为存在“虚假学历”嫌疑,迫使毕业生不得不通过官方渠道开具证明。
2013年,教育部对毕业证书的管理已形成严格规范。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高校必须按照学生实际修业情况颁发证书,且不得将证书发放与就业协议、学费缴纳等非学术条件挂钩。然而,全国范围内仍存在部分高校违规操作的现象。
在辽宁美术职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的证书发放过程相对规范。据校友回忆,学院严格遵循“学业合格即发证”的原则,未出现因未签三方协议或欠费而扣发证书的情况。这一做法与当时部分南方高校形成鲜明对比——如广东某高校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交就业证明才能领取证书,甚至催生“假章产业链”。辽宁美术职业学院的合规操作,既体现了对教育政策的尊重,也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尽管时光流逝,2013届毕业生仍能清晰描述证书的物理特征:
设计风格:采用传统竖版布局,主色调为深蓝色,顶部印有校名全称,下方为毕业生姓名、专业、层次等信息,底部标注发证日期和校长签名。
防伪标识:证书内芯使用特殊纸张,带有水印图案,加盖学院钢印和校长私章,照片处贴有防伪标签。
政策依据:证书编号遵循教育部统一编码规则,可通过官方渠道验证真伪。
这些细节不仅符合《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更体现了学院对证书严肃性的重视。一位校友感慨:“当时觉得证书设计有些保守,但现在看来,这种规范恰恰是我们学历的‘护身符’。”
随着学院升格为辽宁传媒学院,2013届毕业生的证书价值经历了双重变化:
历史见证价值:作为最后一届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名义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证书成为校史变迁的实物见证。学院在更名后曾为部分校友补发“辽宁传媒学院”的荣誉证书,但原证书仍被视为“绝版”。
就业市场认可度:在求职过程中,部分用人单位对校名变更存在认知滞后,需要毕业生主动说明。但随着学院知名度的提升,这一问题逐渐缓解。如今,2013届校友的证书已与后续毕业生的证书享有同等法律效力。
2013年,正值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凸显的时期。教育部多次发文禁止将毕业证与就业率挂钩,但部分高校仍通过“变相威胁”要求学生提交就业证明。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在此背景下坚持合规发证,其做法值得肯定。
这种坚持背后,是学院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正如时任院长在毕业典礼上所言:“证书只是你们人生的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你们用所学创造什么。”这一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回顾辽宁美术职业学院2013年毕业证的往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张纸的变迁,更是一段教育政策与企业需求碰撞的历史。它提醒我们:
教育合规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高校都应坚守政策底线,保护学生权益。
校史文化的传承:更名不是割裂,而是继承与发展。2013届毕业生的证书,正是这种传承的见证。
个人价值的超越:证书终将泛黄,但四年求学积累的知识与品格,才是真正伴随一生的财富。
当2013届校友在同学会上翻出泛黄的证书,那些关于青春、奋斗与坚守的记忆,依然鲜活如初。这张证书,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过去,更预示着无限的未来。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