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盛夏,清华大学迎来了又一批学子的毕业季。在这个充满喜悦与感动的时刻,毕业证书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承载梦想与责任的象征。它不仅是对学子们多年寒窗苦读的肯定,更是他们踏上新征程的起点。
6月29日上午8时,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在东大操场隆重举行。校领导邱勇、李路明等悉数出席,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院长陈解放大校、海军航空大学一基地司令员马瑞凯大校等嘉宾也莅临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典礼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副校长、教务长彭刚通报了2024届本科生毕业及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经校务会议审议,批准3555名本科生毕业,决定授予3685人学士学位,另有46人获得第二学士学位,267人获得辅修学士学位。
校党委书记邱勇宣读了表彰决定,授予10个班级“清华大学毕业班先进集体”称号,77名同学“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355名同学“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校领导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佩戴了荣誉毕业徽章,并合影留念。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子们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期许。
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李路明发表了题为“用信念照亮人生,以行动书写青春”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向顺利完成本科学业的同学们及其亲友表示祝贺,向悉心培养同学们的老师致以感谢。李路明指出,2024届毕业生中有强基书院的首批毕业生,是“写作与沟通”课全覆盖的第一届本科生,他们经历了110周年校庆、建党百年等重要时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他勉励同学们要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用信念照亮人生;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秉持行胜于言的校风,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以行动书写无悔的青春。
校友代表环境学院1994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结合自己留学归国后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三点感悟:一是要坚守清华这个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牢记母校的培育之恩;二是要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强绝不能偏离强国的奋斗目标,厚德要根植于家国情怀;三是要放下优秀的包袱,做好从零开始的心理准备,不要以收入、职称、头衔审视自己,脚踏实地、稳步收获成长,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
毕业生代表未央书院2020级本科生崔嘉骏则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他表示,四年前自己被学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理工融合”的培养模式深深吸引,带着求知若渴的心进入清华园。四年来,扎实的数理知识为自己在工程衔接方向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为自己提供了较早认识科研的机会,书院的从游探索教会自己永不言弃。他呼吁新时代的青年要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身逢其时当奋斗其时,与时代同频共振。
6月30日清晨,9000多名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在东大操场相聚欢唱,毕业的欢乐、离别的感伤、启程的忻悦都在悠扬的歌声中流淌、酝酿,化成夏日的清华园里最动人的旋律。上午8时,清华大学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正式开始。校领导邱勇、李路明等出席典礼,姜培学主持典礼。
典礼上,副校长姜培学通报了2024届研究生毕业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情况。校党委书记邱勇宣读了表彰决定,并寄语毕业生只有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才能向着远大的人生目标坚定前行。他希望同学们坚守初心,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带着信念所给予的无穷力量,直面大浪淘沙的人生考验;修身律己,“三省吾身”、怀德自重,让心无违、行无过成为自觉,永葆“清”之高洁;躬行实干,俯下身子、沉下心去,永远保持不竭的热忱,奋力拼搏、倾情奉献,成就“华”之丰茂。
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授予110名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授予88名硕士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校领导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佩戴了荣誉毕业徽章,并合影留念。
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李路明发表了题为“直面变革时代,追寻永恒价值”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向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向为大家学习成长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们和给予同学们关心支持的亲友们致以感谢。李路明指出,当前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格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变化深刻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也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总有一些永恒的价值值得追寻,这些价值能让我们始终葆有内心的充盈和坚定,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他勉励同学们要进德修业、服务国家、胸怀世界,直面变革时代、追寻永恒价值,让青春年华在永久奋斗、赤诚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校友代表电子系2000级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微波光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潘时龙围绕爱岗敬业、自强自爱、爱国奋斗三个有关“热爱”的关键词,分享了毕业十余年来潜心微波光子学研究、自主创新研发领先国际水平的先进仪器并突破科研难题,向着实现科研报国梦想不断奋进的故事。他鼓励学弟学妹们心中充满热爱、脚下勇跨山海,努力成就专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让报效国家的梦想释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毕业生代表化工系2019级博士生陈强回忆了自己在清华的三个难忘瞬间:被老一辈科学家汪家鼎先生的故事打动,从此确定顶天立地做科研的志向;勇敢踏入科研“无人区”探索,淬炼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因指导帮助师弟师妹开展科研而收获喜悦与成就感,坚定投身教书育人事业。未来,他将赴西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希望能为祖国西部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清华大学2024年的毕业证书在外观设计上独具匠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毕业证书封套为竖版设计,选用桃绒变色革材质,触感柔软,高温烫印后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既美观又实用。封面印有校名、校徽和硕士/博士毕业证书烫金字样,简洁大方,彰显庄重。内页左侧压纹设计,印有校训、手足亭和玉兰花简笔画图案,这些元素不仅代表了清华的文化符号,也寓意着学子们如玉兰花般纯洁高雅,如手足亭般团结互助。
毕业证书芯同样为竖版设计,A4标准尺寸,上部印有校徽、校名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字样,下方为毕业学生彩色照片,使得证书更加生动和具有个性化。正文部分详细列出了毕业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入学日期、毕业日期、专业名称和学制等必要的毕业信息,确保了证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左下方是校长签名和毕业证书编号,右下方是落款和日期,并盖有学校公章,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证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毕业证书的设计还收集了校园内众多特色元素,经过绘制整合,形成了独具清华特色的证书样式。证书边框的左上角和右上角选用玉兰花和祥云图案,玉兰花开满校园,证书设计中选用玉兰花更感亲切,寓意着学子们如玉兰花般绽放青春光彩;祥云则象征着吉祥如意,寓意着学子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证书边框图案取自民族楼后墙上的窗花图案,民族楼作为学校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传承,窗花图案的运用使得证书更具文化底蕴。证书边框底部加入了民族楼正门栏杆的简笔画,玉兰花绽放于上方,栏杆置于下方,代表着怀揣梦想并脚踏实地。栏杆中间绘制了三层台阶,古语所言“三生万物”,寓意所有毕业生能不断进取,成就不凡。证书底纹以民族楼简图辅以特殊线条呈现,底纹须通过专业的印刷技术呈现,既美观又防伪,代表了学校对毕业生们的祝福,希望所有毕业生繁花似锦,一帆风顺。
在清华大学,毕业设计展是学子们展示自己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2024年,环境艺术设计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吸引了众多目光。参展学生共有11位,其中学术型研究生5人,专业型研究生6人。他们的研究内容丰富、观察视点多样,不仅表达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思考,更对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人、环境与未来进行了批判性地探索。
例如,池紫薇的作品《意象 声景 Sound Fields No.1530》通过结合声景学的理论,对明代嘉靖时期“大祀祭天仪式”中的“礼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使用当代的艺术设计手法对仪式环境的声音环境物理、行为交互体验及仪式的文化知觉联想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与重构。她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们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科学难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化工系2019级博士生陈强在科研“无人区”探索中淬炼出攻坚克难的勇气,他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他将赴西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追求卓越。
在清华大学2024年的毕业生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学生用他们的坚韧和毅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例如,清华首位全盲研究生毕业生梁江波在求学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
据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2024届毕业生中近八成已获得工作机会或完成签约。他们将奔赴祖国各地,投身于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步入职场,清华学子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迎接未来的挑战。
清华大学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毕业季期间,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许多毕业生表示将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毕业生的离校,他们也将成为清华大学校友网络的重要一员。学校通过设立校友联络员、举办校友活动等方式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和沟通。校友们将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同时也会继续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他们将成为清华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共同筑就清华大学的辉煌未来。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