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程教育服务中心移动版

给力教育服务中心> 常见问题>

大连艺术学院毕业证样本(大连艺术学院2017年全日制模版图片收藏)

大连艺术学院2017年毕业证样本:艺术浪潮中的青春印记





引言

2017年的大连,金石滩畔的海风裹挟着艺术的气息,拂过正在建设中的大连艺术学院二期工地。这一年的毕业季,对于12336名在校生中的353名专科毕业生和10217名本科毕业生而言,手中的毕业证书不仅是四年艺术求学的见证,更镌刻着特殊历史时期下,一所艺术类高校在政策变革与市场冲击中的坚守与创新。这张薄薄的证书,既是专业能力的认证,更是时代浪潮中个人与艺术教育同频共振的缩影。

一、学院背景与政策环境:艺术高校的转型与机遇

校园建设:二期工程启航,硬件升级

2017年9月,大连艺术学院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在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贤俊的带领下,一栋栋精美的楼宇拔地而起。新建的实训楼、美术馆、音乐厅等现代化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实践平台。至臻馆、励志教育馆等文化设施的落成,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这一时期,学校正从传统的艺术教学向“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型,为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政策红利:辽宁省出台就业创业新政

2017年11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规定》,提出一系列举措:

  • 基层就业鼓励:开发基层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岗位,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并给予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

  • 创业扶持: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生可享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高,税收减免。

  • 特殊群体保障:困难家庭毕业生可获求职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
    这些政策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尤其是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自主创业。

学校转型:应用型本科的深化

2016年,大连艺术学院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获批省级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制定《教学工作评估整改及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以艺术学类专业为主,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这一战略转型在2017年持续推进,毕业证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体现。

二、毕业证设计:艺术特色与规范并重

设计规范:体现学校文化与专业特色

2016年1月,学校发布《关于征集大连艺术学院学位证书设计方案的通知》,要求:

  • 元素融合:必须包含校徽、校名等元素,体现“大思政”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办学理念。

  • 庄重大方:整体设计需兼顾人文内涵与艺术表现,避免国徽图案,符合学术庄严感。

  • 内容要求:包括毕业生姓名、专业、学位门类、院长签名、证书编号、发证日期等。

防伪措施:确保证书权威性

尽管未找到2017年实际使用的毕业证样本,但根据同类院校规范及学校要求,可推测其具备以下特征:

  • 材质防伪:采用淡黄色专用水印纸,紫外灯下可见隐形荧光微缩字母,内边线由微缩文字组成。

  • 编号规则:12位证书编号,前五位为学校代码“10615”,第六位“5”(专科)或“4”(本科),后四位为校内排序号码。

  • 校长签章:时任院长王贤俊的签章采用凹版印刷,触感立体,彰显证书严肃性。

特殊标注:独立学院的身份区分

与公办院校不同,大连艺术学院的毕业证书封面明确标注“大连艺术学院”全称,内页注明“普通高等学校”字样,既符合政策要求,也避免了与独立学院的混淆。证书右下角常印有校徽,图案融合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寓意“艺术服务社会”。

三、毕业生去向:艺术浪潮中的多元选择

就业数据: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

  • 总体就业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2.3%,专科生82.18%。

  • 专业亮点: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表演等专业就业率超95%,艺术设计类岗位需求旺盛。

  • 行业分布:54.1%的毕业生进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26%从事教育行业,体现艺术院校的鲜明特色。

就业路径:基层、企业与灵活就业

  • 基层就业:辽宁省政策引导下,部分毕业生选择“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王芳在乡镇小学任教。

  • 企业就业:非国有企业成为主要去向,占比44.5%,涉及广告、传媒、影视制作等领域。

  • 灵活就业:13.96%的毕业生以“跟剧组”“自由职业”形式参与影视项目,如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学生加入影视拍摄团队。

创业浪潮:政策支持下的艺术创业

2017年,辽宁省对小微企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催生了一批艺术类创业者:

  • 案例1: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李强在沈阳创办“艺创空间”设计工作室,承接商业展厅、文化场馆设计项目。

  • 案例2:动画专业学生张薇组建团队,开发原创动漫IP,通过众筹平台获得启动资金,作品在网络平台播出。

四、重要事件:艺术实践与校园建设并进

原创剧目:舞台上的思政课

2017年,学校创排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丝路·青春》,3000余名师生参与,涉及20多个专业。该剧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将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结合,成为“舞台思政课”的典范。党委书记王贤俊在排练现场讲授思政课,专业教师与学生同台创作,实现“艺术+思政”的深度融合。

校园升级:二期工程与生活便利

二期工程不仅提升了教学设施,还改善了学生生活条件:

  • 住宿优化:新建学生公寓配备智能门禁、人脸识别系统。

  • 生活配套:引进罗森便利店、瑞幸咖啡、健身中心等品牌,学生满意度显著提升。

  • 文化空间:美食会客厅、意大利餐厅等场所成为校园新地标。

五、校友故事:艺术之路的多元绽放

案例1:从舞台到讲台的艺术传承

2017届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陈璐,毕业后加入大连某艺术培训学校,担任舞蹈教师。她将大学期间学习的“舞蹈编导”技能融入教学,指导学生编排的原创舞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她说:“毕业证书上的‘大连艺术学院’是我专业的起点,现在我要把这份艺术热情传递下去。”

案例2:文化创业的破局之路

2017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王浩,与同学创立“新视觉文化传媒”公司,专注于品牌VI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借助辽宁省的创业补贴政策,公司度过初创期,现已为多家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他的毕业证复印件挂在母校“创业校友墙”上,成为学弟学妹的榜样。

案例3:基层教育的艺术坚守

2017届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赵阳,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在辽宁省阜新市某乡村小学任教。他组建学校合唱团,利用专业所学编排音乐课程,让乡村孩子接触艺术教育。他说:“毕业证书上的防伪标识在阳光下依然清晰,就像我对教育事业的承诺,从未褪色。”

六、结语:证书之外,是更辽阔的艺术人生

大连艺术学院2017年的毕业证,既是一段旅程的终点,也是无数可能性的起点。它记录了校园建设的热潮、政策红利的释放,更见证了学子们在艺术浪潮中的多元选择与成长。当未来的某一天,这些毕业生再次翻开这张证书,或许会想起:金石滩畔的秋风、排练厅里的汗水、创业路上的坚持,以及那份对艺术永不熄灭的热爱。而这份记忆,终将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